上半年,在区委、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按照中央、省、市决策部署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全力推动宝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,上半年全区经济承压前行,稳中有升。

  初步核算,上半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235.44亿元,同比增长1.6%。其中:第一产业完成4.45亿元,同比增长3.2%;第二产业完成75.43亿元,同比下降7.6%;第三产业完成155.55亿元,同比增长5.7%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.9:32.0:66.1。

  一、经济运行情况

  (一)农业生产形势良好

 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.28亿元,同比增长3.2%。其中农业产值6.03亿元,同比增长3.2%;林业产值0.16亿元,同比增长5.5%;牧业产值1.58亿元,同比增长2.4%;渔业产值0.10亿元,同比增长5.7%。主要农牧产品生产稳定,蔬菜及食用菌产量8.16万吨,同比增长4.5%;猪肉产量0.26万吨,同比增长4.5%。上半年末,猪存栏2.71万头,同比下降4.1%;出栏3.08万头,同比增长4.7%。羊存栏3.13万只,同比增长0.4%;出栏1.19万只,同比下降4.0%。

  (二)工业经济承压前行

 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4.97亿元,同比下降7.1%,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4.0%。

  从行业划分看:采矿业增加值完成32.50亿元,同比增长10.4%。制造业增加值完成31.60亿元,同比下降15.7%。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完成9.13亿元,同比下降5.9%。

  从产品产量看:原油59.69万吨,同比增长5.6%;原煤204.13万吨,同比增长19.5%;发电量18.92亿千瓦时,同比下降11.7%;液化天然气[LNG]3.14万吨,同比下降23.5%。

 (三)服务业继续恢复

  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.7%。从六大行业增长情况看,增幅呈五升一降态势。“五升”: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完成10.99亿元,同比增长15.5%;房地产业增加值完成10.20亿元,同比增长11.2%;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完成68.73亿元,同比增长6.4%;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完成23.39亿元,同比增长4.1%;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完成13.49亿元,同比增长3.5%。“一降”:金融业增加值完成22.67亿元,同比下降0.4%。

 (四)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

  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.9%,其中: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8.5%,房地产开发同比增长10.2%。按行业分,第二产业同比增长42.2%,第三产业同比增长4.2%。按经济类型分,国有控股同比增长27.3%,民间投资同比下降3.8%。

  (五)消费市场加速回暖

 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2.80亿元,同比增长6.4%。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实现68.76亿元,同比增长11.3%。其中:石油及制品类28.65亿元,同比增长4.7%,汽车类18.02亿元,同比增长6.9%。

  (六)财政收支运行良好

  全区地方财政收入7.48亿元,同比增长3.6%。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.47亿元,同比下降7.4%;非税收入2.01亿元,同比增长52.6%。财政支出25.49亿元,同比增长16.2%。

 (七)居民收入稳步增长

  全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9元,同比增长5.1%。其中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17元,同比增长4.8%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50元,同比增长6.6%,城乡收入比为2.64:1。

  二、需要关注的问题

  一是二产增加值增速低于全市增速12.3个百分点,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低于全市增速9.7个百分点。从工业三大门类增加值比重构成进行分析,占比43.2%的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下降了15.7%,拉低二产8.1个百分点,拉低生产总值2.5个百分点。

  二是部分工业行业生产下行。20个规模以上工业行业中有13个行业呈现下降态势。其中,烟草制品业完成产值39.87亿元,同比下降16.1%;电力、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产值16.52亿元,同比下降3.7%。

  三是批零住餐行业分布不均衡。尽管全区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业企业数量稳步增加,但行业之间占比差异仍然较大。上半年,全区批零住餐限额以上企业中,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占35.3%、37.5%,住宿和餐饮业分别占18.9%、8.3%。

  三、下一步建议措施

  (一)产业升级智能技改,筑牢工业高质量发展根基。

  一是聚焦传统优势产业,实施“高端化、绿色化、智能化”升级行动,推动原油加工向精细化工、高端化工新材料延伸。针对新能源发电产业,探索“光伏+工业园区”、“光伏+红色景区”等融合模式,通过技术迭代与模式创新巩固优势产业竞争力。联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,重点培育油气钻采高端设备、新能源配套装备等细分赛道,推动先进制造业在核心零部件、智能控制系统等关键环节实现突破,形成“优势产业引领、新兴产业崛起”的工业发展格局。

  二是以智能化技改为主线,全面推动工业企业转型升维。针对宝塔区能源化工、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,建立“一企一策”技改清单,支持企业引进工业机器人、智能传感等新设备,推广智能巡检、数字孪生等新工艺,应用5G+工业互联网、人工智能优化等新技术,实现生产流程从“人工主导”向“智能管控”转变。通过全链条的智能化升级,倒逼企业改善产品性能、提升质量稳定性,推动供给结构向高端化、多元化倾斜,持续夯实工业在技术标准、工艺水平、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基础能力,为宝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。

 (二)强化精准统计服务,抓实重点企业入库纳统工作

  一是针对辖区内已建成投产或即将进入运营阶段的项目,组建由统计、经发、商务等多部门联动的“纳统服务专班”,实施“全周期护航”机制,从项目落地时的统计标准宣讲,到投产后的台账规范指导,再到纳统申报时的材料预审、流程跟踪,提供“一对一”政策解读与实操培训,确保项目数据应统尽统、颗粒归仓,全面真实反映宝塔经济发展实效。

  二是聚焦拟达规企业强化“靶向培育”,针对辖区内新能源、红色文旅、现代服务业等契合宝塔产业定位的重点培育企业,安排专人对接,动态掌握项目建设进度、产能释放节奏、营收达标节点。对企业在证照办理、政策兑现等方面的堵点,联动行政审批等部门开展“组团式”纾困。严格执行“达规一户、审核一户、入库一户”的闭环管理,确保优质市场主体及时纳入统计范围。通过精准捕捉新增规上企业增量,为研判产业结构调整、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数据依据,切实保障宝塔经济持续稳健增长。

 (三)红都引擎消费赋能,宝塔高质量发展路径优化

  一是深挖红色文旅资源潜力。依托宝塔山、杨家岭、枣园等独一无二的红色文旅资源,以“讲好延安故事、串联红色记忆”为核心,实施文旅融合提质工程。一方面,推动红色景区串点成线、连线成面,打造“红色研学+生态观光+乡村体验”精品旅游线路;另一方面,提升文旅服务品质,完善智慧景区建设、优化交通接驳、开发红色文创产品,持续拓展省内外客源市场。通过强化品牌塑造与业态创新,加快将文旅产业培育成为带动就业、拉动消费的支柱产业,彰显宝塔文旅价值。

  二是以消费牵引激活经济循环。完善“线上+线下”融合的现代流通体系,让特色农产品等本地供给更精准对接消费需求。支持本地企业发展直播电商、社群营销等新模式,鼓励商场、超市等传统业态转型“线上云店+线下体验”模式。持续优化消费刺激政策,延续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政策,重点支持家电、家具等大宗消费更新换代,联动企业推出“以旧换新+家电下乡”组合优惠。科学发放餐饮、零售等领域消费券,激活暑期消费潜力,为全区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注入强劲动力。